贯通预见:政府救市效果几何

 

贯通导读:眼下铜陵、南宁、无锡、天津滨海新区等地方先后出现“政府救市”行为,于是楼市舆论哗然。中央政府态度缄默,任由人们揣摩;协会态度暧昧,观点模棱两可;开发商表面信心满满,其实内心翻江倒海,对地方政府举动望眼欲穿;只有民众为之欢呼,但又被这“救市”呼声弄的心神不宁,观望情绪再露,什么时候下单,自己都做不了主了。政府到底该不该救市,救市的效果有会有多少呢?

 

经济与民生如何兼顾

房地产推动了中国经济10年发展,的确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改革开发的国策得到了实践验证,房地产发展的重要性可算是妇孺皆知了。10年的狂热,突然有些寂寞当然难以接受,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房地产也是个双刃剑,一边连着经济,一边还连着民生。政府一味只盯着经济发展,恐怕有脱离人民之嫌,与“维稳”相悖,我想作为执政党应该是十分清醒的吧。因此,所谓“楼市崩盘”的过激和所谓“救市过急”都是不可取的。当前的中国楼市就像个“胖子”,突然开始减肥,要达到健康标准,这无疑是阵痛的开始,大可不必人云亦云,应当理性看待。当下,应该讨论的是“科学节食减肥”的办法,而不是突然饿点儿就来讨论“该补充什么营养”,政府就开怀“喂奶”。

 

如果把政府比作母亲,一个有脑子的母亲,不应去娇惯自己的孩子。而是应该如果帮助他们树立减肥的信心,告诉他们减肥应该有毅力,小小的阵痛是为了长久的健康。无用多说了,用我们瘦身的体会来看待楼市吧,这样才能兼顾民生与经济,利国利民。

 

供应和需求如何看待

发挥市场机制,是2014年两会政府的调控政策基础。政府也明白,随着楼市的发展,政府跟着忙了10年的调控,最后效果都是虎头蛇尾,政府彻底明白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供求才是最好的调控办法。

 

从当年的市场供应来看,的确是存量正在膨胀。2012年形势低迷,但下半年土地拍卖骤然升温,紧随着2013年的楼市集体升温,土地供应再次增长,最后供应都积压在了2014年,尽管2013年热了一阵,但那依然是杯水车薪。存量这个数字看似大了些,但我们可以想象,2014年土地市场进入了冰冻期,2015年的供应势必会减少,这个存量难道在2015年和2016年消化不掉吗?问题的关键是2014年和2015年政府卖不动地了。根据这个分析,贯通认为,所谓的“救市”不是市场急了,是政府急了,急什么呢?也不是怕饿坏了孩子,而是怕饿死了自己,毕竟地方财政收入和卖地关系太大了。

 

贯通机构认为,当前稍有风吹草动形势下,政府不应该盲目着急,而应该冷静地分析研究地方市场的供求数据,分析供求形势到底如何?不要习惯了财政没钱就想到卖地,能否研究下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才是发展的百年大计,才是真正的执政为民。

 

调控和市场如何掌握

调控是政府的专权。世界市场经济国家,对于“调控”一直都很谨慎地使用这个特权,唯有中国动不动就是调控。当然不是说市场经济不需要调控,调控有时候是必要,使用调控的时候必须要做一番研究才能执行。欧美日等国家的房地产发展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阶段,都伴随着经济危机,一蹶不振的经济发展是楼市危机对经济的重创。调控是一种软着陆,个别城市试探性的“救市”反应也无可厚非,但最终有必权衡是否值得广泛实施。

 

市场是供需舞台,如果规范了无序过多干预。当然如果我们明白楼市不是被需求搞水肿的,而是被热钱、投资、投机炒上来的,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并忍痛调控。只有挤出水分和脂肪,才是健康的发展。事实上,中国高企的楼市也是有区域性的,不能一概而论,价格低洼区也是有的,只有科学调研,仔细研究后,才能根据不同的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度调控才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谁说调控和市场无规律可循,如果有,那可能是10年楼市发展,纸醉金迷的生活让我们忘乎所以,只看到了体重的增加,没有看到肥胖的红灯。

 

救市效果与结果预见

如果真是供求主导了楼市,那么试问救市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吗?在救市之前,我们应该评估下救市的结果,如果收效甚微,宁可不就。救市无外乎之前的政策松绑,之前都有哪些政策?我们不妨梳理一下,预见下松绑后的反应。

 

前几年,政府的新政无外乎从“金融”“限购”“保障”等方面入手。我们先看金融方面,简单说就是银行贷款,就算为二套房松绑了,真的就能刺激购买吗?就杭州的房价来说,真的能买二套房的客户,估计对于银行贷影响并不大;可现在的问题是银行又钱贷给你吗?首套房贷款都要排队,更不要说二套房来贷款了,这个问题要看到根;再来看看限购,限购一定程度上也是和银行贷款挂钩的,有钱人可以一次性付款购买,这样政策都难以发挥作用,说到底限购其实就是限贷,真正贷款的都是普通市民,最终虽然打退了依靠银行购买的投机者,但也伤害到了穷人。最后再来看保障房吧,难道“救市”要动这个脑筋,取消保障房,这恐怕更伤民心吧。其实政府对于保障房投资也是财政的一笔不小支持,如果真的地卖不动了,政府缺少资金,这保障房还保不齐真的受到影响。其实,如果真的楼市降低到合理的位置,人们真的能够居者有其屋,政府所为的保障也大可不必了,所为的保障房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从以上三个角度,贯通认为,依靠这些“救市”,似乎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效果。如果真的是这样,舆论不用把救市搞得那么耸人听闻吧,事实上规范的市场是不需要这些调控政策的,不妨松松看吧。

 

 

文贯通机构

 

返回